沟渠野钓技巧

欢迎访问铜陵钓鱼网,本站提供钓鱼技巧文章,钓鱼视频和最新钓鱼用具介绍.网址 http://www.tltvu.net.cn

  沟渠野钓选择塘口最重要,一个好的塘口可使你锦鳞盈护,相反一个“先天”不足鱼情差的塘口,纵然你有天大的本事,也避免不了当空军的结果。由此可见,选择塘口和钓位的重要性。沟渠野钓不似家养池塘那样容易,这里由于沟渠鱼稀疏的特点所决定的,最重要的就是所选塘口的鱼要有一定的密度。  江南多水,沟渠野塘四通八达,纵横相联。由于这些沟渠的作用不同,所以深浅不一。水情的不一致性,导致了水中鱼疏密分布不均,因此在沟渠野钓选择塘口时,必须一看,二试。一看就是看水色,这也是很多道行较深的高手选择塘口的经验;水色是水体本质的反映,一般的情况下,鱼头密度较高的水中,水色比较浑浊,这是由于鱼在水中觅食和活动造成的;而鱼头密度较低的水体,水色大多数较为清澈,尤其是在春季,由于水温较低,水中的微生物尚未完全繁衍,水色透明程度尚可,因此从水色来判断,鱼的密度有较高的准确性,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在选择塘口时,首先注意所选之处的水色是否浑浊;其次,根据所选塘口的走向,断头沟和死头沟都不在考虑之列。因为春季鲫鱼爱在有流水或有水草的地方,而很少呆在无水流的死头沟。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早春野钓沟渠,应是水色清中带浊,略黄且有水草的浅水处,尤其早春季节更应如此。对于水色殷红、浓黑、墨绿侧一概拒绝。这种水色表明出水质已被严重污染,不可能有鱼生存,无鱼当然不能钓。  其次是看鱼星。鱼星是鱼在水下显露生命迹象的反应,鱼在水下活动,总会有鱼星冒出水面,水面鱼星越多,鱼也就越多,但需注意的是水中水生动物较多,除了鱼冒出的星,还有淤泥泛出的沼气、龙虾、河蚌也吐气泡,应注意分辩。它们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一是鱼星比沼气、龙虾、河蚌吐出的气泡在水面停留的时间长,二是鱼星会转移。而其它的水生动物的气泡位置相对固定,气泡的力量足,在正常的大气压力容易破裂炸开。第三再观察水面的动静。有鱼的地方,容易出现鱼游动的水花,特别是浅水,即使鱼在水底游动,也会有迹象反应到水面上。有了鱼星和水花,我们就可以大致判断此处有鱼。有了上述找鱼的技巧,我们还得试试,选择的塘口能否钓?  二试,沟渠的环境复杂,有的水面开阔,水下常有暗草生长,不小心钓钩就会挂草挂底。特别是早春的那一段时期,水中有草还不容易发现,盲目地打下窝子,常常是无法钓。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只有在确定钓点后,用钓钩在窝子反复拖几下,能保证钓点不挂底、挂草就可以。而有的水面只是表面有草,如水花生、水葫芦、菱角秧都是这样的。从表面上看好似有不少的草,可是这些草对你钓鱼并没有带来多少的麻烦,这样即使有太多的水草,也是无所谓的。有时还是个上好的钓点。笔者曾于2004年4月在南京永丰乡庆丰村里钓鱼。那里水网纵横,阡陌交错,条条沟渠几乎一样,同来的钓友都去我的右手那两条沟渠。因为那边的两条沟没有水草。我转了一圈后,回到眼前布满水花生很窄的小沟。清理了一下表面的浮水植物,用竿挑出草洞,打了窝之后很快的就上鱼了。不仅鱼上得快,鱼的个体也大。那三个去大沟的钓友窝子倒做了不少,鱼就是没钓上几条。想了很久才把大沟为什么不上鱼想个明白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沟里水浅只有60~80厘米深,水的透明度高,没有水草鱼没有藏身的地方。二是在大沟里平时钓的人比较多,鱼的密度相对较低。而小沟里鱼多,钓的人少,不少人都是嫌小沟水草多,路远才放弃小沟钓大沟的。而我却是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围着大沟转了一圈后,才选择小沟的,当时的想法,小沟水草多可以妨碍别人正常捕捞鱼肯定比大沟多。但钓起来没有钓光水那么舒服,还需要自己费点手脚。然而最大的一个有利因素就是那时正值鱼的繁衍生殖的好时机,鱼的繁殖离不开水草,当时这就是我选塘口的初衷。去沟渠野钓优选塘口是最重要的,一般的情况下,如果钓友都能做的到一看二试的话,钓获一定会不错,但是诱饵用得比较多,人也比较辛苦。  窝点的选择是一门学问,尤其是在野钓中,它对钓收获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它需要钓者的多年积累的经验老指导。野钓每一次野能有三五个肯上鱼的好窝子就十分理想了。能否选择好的窝点和对鱼性的认识。这需要充分了解所钓对象鱼的食性和习性。根据鱼的食性和习性来寻找出鱼类栖身的场所和觅食活动的区域,一个人在不了解鱼习性的前提下,是不会钓好鱼。也不可能钓好鱼的。因此在钓鱼前,必须要确定是钓那一种对象鱼。然后根据对象鱼的习性来选择钓点。根据鱼的食性来选择诱钓饵。  沟渠大多鱼头稀,如何针对这一具体的情况,笔者曾与《钓鱼》杂志社李洪生先生请教,他认为使用“广种薄收”做窝方法和走钓是最有效的。什么是“广种薄收”,即多选窝,多用诱饵,多做窝。因为不能保证每个窝点都有鱼,一次撒上二三十个窝点,然后选择有鱼的窝点钓,总会遇上几个有鱼窝点,每个窝点能钓上几条。这的确是个明智之举。但是有利必有弊,这个做法的不足之处:一是运动量太大,二是诱饵的使用量也大。怎样才能扬长避短?我做了一翻思索,发现了一个不是规律,但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凡是上鱼的窝,就是经常有鱼,不上鱼的窝就是没有鱼。根据这样的现象,我把 “广种薄收” 的习惯做法做了一些改进,还是象过去一样的选点做窝 。但是施钓却是有针对性的,凡是窝点无鱼或是没有鱼活动迹象的窝点一概放弃。而对已经上鱼或经过证明有鱼活动的窝点,(主要就是观察窝点中是否有鱼星。)侧做为主要的重点对象,这样既可节约了时间,又可减少来回跑动的运动量。  具体方法如下:确定塘口以后,可沿着河岸选择窝点,对可能有鱼的地方依次打上数个窝点(依各人习惯多少随意),在组配等待发窝时,不妨有预见性的再去打几个窝。第二批窝点打好后再去第一批的窝点钓依次钓。这样组配钓组和第二次打窝就在等待发窝时间内,至少可以节约半个小时。第一轮试钓后,就可以确定窝点的优劣,对有上鱼的窝点,可以考虑补饵续。对无鱼上钩的空窝,毫不可惜地弃之,不再补饵。若是感觉留下的窝点不多,可按上述的方法再打几个窝点进行筛选,直至感到窝点足够为止。沟渠野钓一般有4~5个上鱼窝就已足够了。如果聚鱼速度太慢,窝点还可多点,只要你记得住。但并非越多越好,窝点太多了忙不过来,反而浪费诱饵。这种“广种薄收”之法,主要就是对多钓获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可以节约时间。  有的钓友虽然也采取了这样的钓法,但往往不能果断地舍取。对于这种“广种薄收”方法一定要善于舍取,否则你就会受累。对于不上鱼或没有出现有鱼迹象的“废窝”果断地放弃。不要主观地常舍不下“空窝”,窝点不上鱼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窝点无鱼进窝或是不在鱼道,饵不对路等等原因,总之要果断弃之。  今年春天我和几位钓友在南京永丰乡杨柳庄的灌溉渠里钓鱼。由于此前我知道这里的鱼头较为稀疏,所以就采取了“广种薄收”的做法。一下子用小米打了七个窝子。休息了半小时后,又去了邻近的一条沟里又打了七个窝,一条鱼还没钓上就打了这么多的窝子,惹得同来的几个悬坠钓友,对我不断地冷嘲热讽。我却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打了窝以后的40分钟后,我才开始钓鱼。结果,钓了40分钟,只上了3条鱼。同去的悬坠钓手也没有钓上。于是,我给上了鱼的窝补了一点诱饵去钓后打的七个窝子,很快在后打的窝子里,我钓上了近10条鱼。此后,我并不满足,继续沿着小沟又打了七个窝,一天中凭着这21个窝子共钓上50~100克的野鲫69尾,总重近4千克。看着我频频上鱼,那几个取笑我的钓友,急忙地四下去选择钓点,但终究因悔之晚矣,错误过了上鱼的时间,他们三人总和也不及我。原因何在,正是我采取的“广种薄收”策略,应对了小沟渠中鱼头稀疏且不集中的鱼情。所以才有上述的成绩。但我知道这样做是具有一点共性和必然的,绝不是偶然的个案。此后的钓鱼,我都用此种方法,钓获都胜于定点死守的钓友。  在精养塘和养鱼池中钓鱼,一般都是采用守钓法效果比较理想,原因是精养塘鱼的密度为钓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证。如果在沟渠野钓也打上一两个窝点轮着钓,恐怕当空军的概率就要大得多,钓不好的理由就是沟渠鱼头稀疏,“守株待兔”的钓法不宜。由于鱼情的不同导致沟渠钓与精养塘钓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沟渠钓有着适宜沟渠水情和鱼情的独特钓法。  沟渠的鱼头稀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关键是如何能选择一个正确的钓法,针对沟渠的特点,有的放矢拿出行之有效钓法。沟渠野钓“广种薄收”必须多做窝,过去采取的钓法大多是“跑马钓”,第一个窝点与第二窝点有几十米的距离,甚至几百米。因此有人说传统钓又是跑腿的钓法。从实践来看,用这种钓法针对沟渠十分有效。每一个窝点守上一两分钟,有鱼则守,无鱼则走。或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根据窝点显出是否有鱼的迹象轮流钓。这样的钓法非常有效,但体力消耗较大,遗憾的是有些身体条件差的人不能适应,尤其是上了一定岁数的老人不宜。原因是一天钓下来,往往走的路很多,运动的时间甚至比守窝的时间还要长。如今有人动了一番脑筋在“跑马钓”上又做了些改进,将“跑马钓法”更新为“走马观星钓”。这种钓法与“跑马钓法”区别不大。主要是节省了时间,加强了针对性,对有鱼的窝点可以多花一点时间,对无鱼的窝点不在浪费时间,减少了盲目性,对提高钓获十分有益。如何判断窝点有无鱼存在这并不是件难事,只要往窝点里看上一眼便知一般的情况下,只要发现窝中有鱼星的存在就能感够表明鱼已经进入窝点。虽然其它的水生动物也有可能泛气泡,但是两作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他们可以从移动和静止上来区分。我们可以根据鱼星判断出除了进窝之鱼的大小,鱼的类别和鱼的数量。除上述的方法,我们也可以从其它的条件来判断鱼的大小,多少、类别。如,水色的透明度和水面上的鱼花,这些都上我们判断鱼是否进窝的依据。沟渠水大多比较浅,通常在60~90厘米的深,一旦有鱼进窝,水色就会发生变化,或是水表荡起了涟漪,水草晃动等现象,有了这些现象,就等于为我们提供有鱼进窝的信息。不仅可以判断出鱼的大小,还能判断出鱼的多少。  由于沟渠的鱼头稀疏的特点,使用单一的钓法并不能十分的奏效,适时地变换钓法很有必要。特别是在窝点中有鱼星,鱼不肯咬钩的情况下,要积极主动地变战术。利用传统钓使用固态饵的优势,拖拉钩饵增强诱惑力,逗引鱼发现钩饵,直到鱼咬钩为止。当然鱼情不是不变的,它会随着季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早春的季节,由于受到温差的影响,鱼特别容易上浮。这时就应该以钓底浮为主。传统钓底浮实际上很好控制的,通常只需要适当地掌握好钩饵入水的时间和从水表到水底的过程,把钩饵始终出现在鱼的视线范围内 给鱼制造发现钩饵的机会。具体的做法就是钩饵一入水,就使它悬浮在钓点的上方,来回拖拉几次,再让钩饵缓缓地落下,这样做可以扩大所钓鱼种的范围,不但可以钓底层鱼,还可以兼得上层鱼。2005年11月9 日,南京遭遇首次寒流的那天,笔者在郊外的一个过水沟钓鱼。当时想钓鲫鱼,窝也打了不少,钓了一个上午也没有上几条象样的鱼,沟渠边其他的人钓得也不行,我猜测可能是温度影响的原因,于是我利用“走马观星钓”法,只要发现窝点中有鱼星将就沉钩底钓改成悬浮钓,立竿见影地奏效了。咬钩的不仅有白鱼,餐条,还有我想钓的鲫鱼。这一个战术的改变,为我摆脱了当“空军”的尴尬,钓获自然会比其它的人更多些。  笔者钓了多年的鱼,也发现了很多现象,所谓的高手就是他的个人的应变能力强,能够针对不同的水情鱼情适时变化策略,采取不同的钓法,一旦钓法正确,钓饵对路,钓获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本质上讲“走马观星钓” “走马钓”又前进了一步。因为它节约了时间,加强了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诱饵的作用是诱鱼,聚鱼。有的钓友认为:撒的诱饵越多越好,所以到了塘口,不惜花费大量鱼饵,其实不然。而笔者的观点:诱饵使用的量,应与水面的大小,鱼头的密度,鱼种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区别。尤其是野钓沟渠,使用诱饵聚鱼量既不能太多,也不应太少,得有个量控制。为什么沟渠野钓不能使用太多的诱饵 ?这是由沟渠鱼稀少的特点所决定的。沟渠的鱼头稀疏大小不一,来源不外乎沟渠自身的繁殖和家养鱼的外逃,鱼的个体普遍较小。其二沟渠里鱼头复杂,食性各异食量有限。而传统钓鱼的方法又是先做窝子后钓鱼。如果不在用饵的量上控制好,这样的操作难免让鱼饱腹而不咬钩。因此,打窝既要能把鱼诱进窝,又要使其不能饱腹,恰如其分的做好这一点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这其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诱鱼的针对性 ,二是引诱饵使用量。三是打窝和补窝的方法。沟渠里鱼头复杂有鲫鱼、鲤鱼、草鱼、白鱼、餐条、乌鳢、黄颡、鲶鱼,这些鱼中既有草食性鱼类,也有杂食性,还有肉食性。食性的不同使其对食物的喜好程度也不一致。所以,要根据这些鱼的共性选择一个正确的能够符合众多鱼类食性的诱饵非常必要。因此,有实践经验的老钓手总喜欢用小米添加药酒做为沟渠钓的诱饵既实用又实惠,这样既把鱼诱进了窝点,又使鱼不能饱腹,细小的颗粒还能长时间的留鱼。如果需要雾化,只需要在诱饵中添一些菜子饼就可以了。  沟渠里因鱼头较稀缘故,一次进窝的鱼可能只有一二条,如果投放的诱饵太多,进窝的鱼已经吃饱,它对钓饵的兴趣减弱,缺乏咬钩的积极性。同理,如果诱饵量少,窝中诱饵会被鱼吞食殆尽,那样也不能起到留鱼在窝的效果了。所以适当地控制诱饵的使用量就成了高手提高钓获的手段。野钓沟渠时,如何控制用饵?老钓手的习惯做法是一个装满小米乒乓球大小的打窝器,装满一次用它打上2~3个窝,这样进窝之鱼能尝到甜头,又不能饱腹,钓饵的兴趣会更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诱饵少的窝子应勤补诱饵,补窝的饵应比打击窝的饵更少,用乒乓球大的打窝器,一般能补5~6个窝。补窝应有讲究,凡有鱼的窝子都补,对没钓上鱼的窝子一概不补。用饵原则是“少打勤补”。一般补窝的时间为1~1。5小时。钓饵选用饭粒、蚯蚓、白虫等固态饵。  有人可能会担心,窝中诱饵被鱼吞食,鱼肯定是会离开吗?过去我也有同样的想法。但自从观察了很多鱼类的行为之后,我才醒悟鱼吃完诱饵后,还会留在窝点周围或附近觅食,有时它离开窝点较远,如果窝中有诱饵,它还会返回进窝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它还有食欲。这种欲望使它还会前往其它地方觅食,如果其它地方有食物,它就有可能不会回到原来的窝。可是,沟渠里天然饵料相对匮乏,鱼很少一次性的饱腹,为了吃饱它常会继续觅食,由此窝去了彼窝。结果,你不在此窝就在彼窝里钓上了,这样的事例笔者曾经历多次,可以说屡见不鲜。发生在最近的一次是2005年国庆的假期内,我在一处有人承包的沟渠里钓鱼,(一天收费10 元)此种价钱的沟渠鱼情是可想而知的。上午9时左右我中了一条大鱼,遛鱼时线断鱼跑了。于是我给跑鱼的窝补了一点诱饵,换了一副线组就去了下一个窝,当钩饵到底后七星漂很有节奏地黑漂了。我扬竿中鱼遛了片刻,待鱼疲乏后,用抄网抄上时,看见这条1,5千克大的青鱼的嘴上还有一只钩子,仔细观察了一会发现,居然是我刚才断线的那只鱼钩。(我用的朝天钩是鱼猴子亲自焊的)由于过去曾遇过此事,所以我并不感到奇怪。沟渠里饵料少鱼饥饿难耐,中钩脱逃后,禁不住饵料的诱惑又去了其他窝觅食,不料被我再次钓上。其实这种看似偶然的事情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民以食为天”鱼何曾不是如此?  沟渠里野钓对象鱼大多是鲫鱼、鲤鱼、还有少量的黄颡、鲶鱼、乌鳢。基本都是底层生活的鱼种,因此打窝的诱饵应以沉底的颗粒饵为主,如果发现有翘嘴鲌、鳊鱼之类中上层鱼,可添加有悬浮作用的麸系类饵。一次打窝的诱饵宜少,但补窝要勤。假如发现沟渠里鱼头多而大,打窝的方法就应及时地变化,诱饵的用量可适当地增加。  沟渠里不仅鱼头稀少还存在着水浅草密等特点,鱼头稀少可用多做窝点的办法来对付,就可有较好的钓获。水浅草密会限制很多钓法的使用,悬坠钓因不能直上直下的扬竿不宜用,海竿也因水草的问题无法施钓。唯有使用长竿七星漂朝天钩的传统钓线组。  沟渠主要的作用是排涝与泄洪,每年都有盛水期和枯水期。盛水期时沟渠的水深约在80~110厘米,枯水期水深约在45~80厘米,加之沟渠钓属于静水钓。任何的动静都可能引起鱼的警觉而不咬钩。因此,对钓组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很多的传统钓友都喜欢使用长竿,这样可有效地减少被鱼发现的可能,当然还有远近自如可长可短的优势,特别是利用竿长克服竿影和人影对鱼的影响,因此,调性适中的自重轻的长竿成了钓友的首选。即使端着一天也不觉得累,钓窄沟渠可直接伸到对岸的窝点,还免除了往返跑路的辛苦。  钓线:线要细短。沟渠以钓鲫为主要的对象鱼,而且鱼个体都不太大,所以以细线为主,一般的做法是0.4~0.8号之间。线粗了会影响钓获,太细了容易断线。线短受风力的影响小,投递准确。沟渠草多水浅,窝点多半是在草洞中,窝点的范围大小不一,大的有脸盆大小的只有拳头大小,投递钩饵困难,特别是有风的时候,费时费事麻烦多,这样,即使钓中250克大的鲫鱼也能直飞上岸。沟渠草多空钩也容易挂草。一旦挂草必然跑鱼炸窝,用单钩的可能性就小,不容易出现挂底挂草的现象。所以沟渠钓以七星漂、朝天钩组合较佳,一是七星漂便于直上直下地扬竿不容易挂草,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二是深浅皆钓,不用频繁地调漂,有不累人不累眼的优势。鱼钩应小,一般使用于2~5号ys或小矶有倒刺的朝天钩。如果备用的钓大鱼的线(1。5~2号)可拴6~8号有倒刺钩。在沟渠钓不用无倒刺钩。原因是无倒刺钩易跑鱼。用有倒刺钩一可防止虫饵脱落,二可避免中鱼后,因鱼的挣扎而跑鱼。虽然用有倒刺钩不象倒刺钩那样摘钩方便,但可以避免鱼窜入草中脱钩。尽管在摘钩上费了一些时间,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  鱼漂:线组配七星漂。理由是静水钓不需要抗风,七星漂可胜任每一个深浅不一的窝点,减少了上下反复调漂的麻烦。在需要钓浮时只要将线组上浮子颗粒全部抹下即可。但在使用前线组上应多配几颗,必须达到既可钓浮也可钓底的状态。组配时要事先在先调试,以钩入水底,重力大于鱼漂的浮力才行,钓浮重力须小于鱼漂的浮力方可。  合理钓组配备是多获鱼的必要条件之一。沟渠水情复杂,挂底挂草时有发生,线组必须多备几副。因为沟渠也有水深的,有时也会有碰上大鱼的机会,有备无患可避免准备不足的尴尬。有一次笔者与一个学钓不久的朋友钓鱼。那时正是南方的梅雨季节。前一天夜里刚下了一场大雨。平时不太深的小沟突然水涨了很多,周边的家养池塘一下逃出很多的家鱼,有500克大的鲤鱼、1。5千克大的草鱼、鳊鱼、鲫鱼。窝子打下后,鱼星直泛,钩饵到底鱼就咬钩,先上鳊鱼线组没有什么问题,后来上的全是草鱼。同去的朋友断了4副线组。我也因草鱼不断地咬钩断了8 副,下午两时许,我们已经没有线组可用。难得遇上的好机会却因为线组的原因,而不能淋漓尽致过足瘾。错失了一个好机遇,我们只得在遗憾中提前收竿。在多年野钓沟渠的实践中,我认为除了必备的线组、抄网、鱼护之外,还应准备一把镰刀或三角形锚钩等辅助钓具,这样即使在水草过密的地方,可用它轻易掏出草洞,水面浮水植物多时,也可用它拉开枝叶,钩饵挂底挂草后,还可用它去解救。  常言道:“野钓要走”是一种运动量较大的“游击战”,为了便于走动游钓所带辅助用品不要太多,以适用为主。  钓沟渠属于野钓,自然环境复杂,野地里杂草丛生,草丛里不乏毒蛇、毛虫、蚊子、马蜂、蚂蚁等,这些动物都可能对钓者构成伤害。所以野钓时必须穿上长衣长裤运动鞋,尤其是腿脚要保护得严实点,预防毒虫叮咬。夏季出钓,还应佩带遮阳的草帽,防止自外线灼伤而中暑,最好能够备十滴水、风由精神等常备药,以备不时之需。  夏秋过渡时期,使用长竿短线钓法,常遇到钓点鱼星很多而鱼不咬钩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有时问题出在温度、气候、或是钓饵和钓法上。然而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却被很多钓鱼人误认为正常,甚至认为某些天气鱼就是不肯后是可能咬钩的,尤其是在气候反常的时,把鱼不肯咬钩的原因归结到温度或是钓饵上。然而笔者根据多年的垂钓实践却发现,很的多的时候并非如此。在遭遇到这种情况时候,钓者如果能够积极的采取主动,尝试各个泳层或积极更换钓组,改变战术,将死饵变活饵,鱼还是会咬钩的。  办法之一:试钓各个泳层。夏秋之交早晚温差较大,天刚放亮时,鱼大多数都潜在较深的水下,这时施钓咬钩率较高,但一到上午9~11时,伴随日照的加剧,温度上升使水体上下出现明显的温差,有趋温习性的鱼就会趋温上浮,或悬浮在钓点的上方,这就需要钓手悬钩试钓不同的泳层,以找出鱼实际底浮的高度,将钩饵稳定在鱼的视线之中,一旦找准鱼所上浮的泳层,通过逗口鱼仍是会咬钩的。然而能导致鱼改变泳层的原因不仅仅只局限在温度上,轻度缺氧和水体上层有鱼类可食的饵料时,鱼也会离底上浮,因此,垂钓时鱼不咬钩就应尝试钓不同的泳层,针对不同的鱼情采取逗钩、拖钩、引钩等不同地手段诱其咬钩。  办法之二:钓窝点之外。有很多的时候为了能钓获更多的鱼,有不少钓友喜欢采取打大窝打重窝的方法来诱鱼。殊不知,诱饵多了,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虽然大量的诱饵可以诱来很多鱼,但是鱼多了咬钩频率却下降,众多的鱼集中在一起,时常会蹭线蹭钩影响鱼讯的识别,加上鱼与鱼之间的争饵会频频出现假信号,使空竿频率上升,窝里有鱼星却无鱼咬钩时。你不妨将钩饵抛至窝点之外,以便施钓窝的点之外的鱼,如用提竿的方法使钩饵悬浮在离底的位置,或是不停地拖带,加强钩饵的诱惑力,就可以改善上鱼不佳的情况。  办法之三:换饵改钓组钓饵。窝里有鱼星却无鱼咬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饵料可能不适应鱼的口味,或是鱼从未食过这种饵(鱼对饵有认熟不认生的习性),应考虑到改换钓饵,或在鱼饵中添加腥味或香味来刺激鱼的感官,激起鱼的食欲,直到鱼开口咬钩。但需注意不同地方的鱼口味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鱼种口味也是不一致的,不要在某一个地方用某种饵钓得好,盲目地迷信这种饵的作用,换个地方钓鱼,就算鱼不咬钩也认为问题不是出在钓饵上,这样做法是错误的,在确定可钓的对象鱼中有不少鱼是没有咽齿的,鱼饵太硬不适合这类鱼的口感,适口性差,鱼就不爱咬钩。故此开饵时,尽可能将钓饵调得稍软一些,这对多上鱼是有帮助的。此外,鱼对钓线还有一定戒心,在常见鱼中,除草鱼、青鱼、黄颡、鲶鱼等鱼种不在乎线径的粗细,鲫鱼、鲤鱼是有认线的说法,在能确定钓点内有鲫鱼、鲤鱼时,不妨换一根线径较细的线或小钩试试。这样的尝试可为你增加钓获。再者鱼在水中的分布不可能是机械的,均匀的,在一处无鱼咬钩的地方不要死守,换一个地方就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当鱼咬钩迟缓时,可适当地将钩饵抛远一些,(过钓点)或是抛近一点,(不超过钓点),或许你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办法之四:试钓深浅不同的钓点。鱼不咬钩时换钓点是大多数钓友惯用的技巧。但是为什么有时换了好几次钓点鱼照样不爱咬钩呢?分析原因:可能换了经常几次都属于同样类型的钓点。温度一样,深浅一致。钓点是分多种类型的,如深水、浅水。深水有草、浅水有草、进水口处、树荫下……无论条件怎样,总会有一种类型的钓点是适合当天钓鱼的,所以换钓点时要换成不同类型的钓点。深中找浅,浅中找深找出符合当天气候,符合鱼类生活习性的地方。

推荐:

铜陵钓鱼网 版权所有. Some Rights Reserved.